蒋介石在日记中承认:重庆谈判让毛主席离开,原因有这两条!
在楚汉争霸时期,项羽原本对刘邦占据明显优势,但他对是否要杀刘邦犹豫不决。项羽出身楚国贵族,自视甚高,认为刘邦不过是街头无赖。当初反秦的各路诸侯,多数也是六国贵族的后裔。
陈胜、吴广这些和刘邦一样出身平民的人大多都没有好下场。刘邦能有今天的地位,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运气。在鸿门宴上,项羽放过了刘邦,结果自己却在乌江边自刎,失去了天下。然而,正是这个决定,间接帮助了刘邦,为汉朝的四百年基业打下了基础,也促进了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。
在很久以后的重庆,也发生了一次类似的危机聚会。尽管蒋介手持有明显的优势,但他还是决定放过了毛主席。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,竟然与千年之前的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
真诚
从后来公开的蒋介石日记中可以看出,他对毛主席的看法和在重庆谈判时所做的决定,其实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。实际上,蒋介石最初的立场和许多人的想象大相径庭,至少在重庆谈判开始时,他的态度是比较真诚的。
为什么这么说?
因为蒋介石认为重庆谈判如果成功就谈,如果失败就杀。当时抗日战争刚结束,大家普遍希望和平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谁发动战争,谁就是大逆不道。蒋介石不想冒险,而且抗日战争刚结束,他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。
作为一个沿袭旧制度的领导人,他深知此时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声望,不能轻易冒险。因此,邀请毛主席到重庆进行谈判,一方面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诚意,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声望。如果共产党坚持不谈判,他再采取行动,责任就不会在他身上。毛主席自然也看透了蒋介石的意图,这也是他决定前往重庆的原因。
毛主席到重庆后,我们党最初的一些提议,蒋介石是同意的。比如,他愿意接受三民主义,也承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。我们党之所以愿意做出很多让步,是因为我们认为蒋介石的实力比我们强。毕竟,他有几百万军队,还配备了大量美式装备,看上去实力确实比我们强。所以我们愿意做出一些妥协,但在一些原则问题上,我们是不能让步的。
关于军队的问题,蒋介石也无法认同我党提出的军队规模要求。抗日战争结束后,国家计划减少军队数量,原本打算保留100个师,但我党希望保留48个师,这显然超出了蒋介石的接受范围,他最多只同意提供12个师的名额。
起初,蒋介石提出提供12个师的支持,之后“妥协”增加到20个。我党进一步要求,包括山西、陕西在内的五个省份的省政府由中共负责,并且天津等城市的副市长职位由我党成员担任。然而,蒋介石认为我党的要求过高,认为“缺乏谈判诚意”,因此态度转变,甚至考虑对毛主席采取极端措施。
变化
蒋介石本来想把毛主席抓到重庆,然后交给自己的法庭审判。他在日记里列出了我党的“罪状”,写了十几条。但是抓毛主席只是他一时的冲动,冷静下来后,他就放弃了这个想法。
当时美苏的压力让情况变得复杂。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时,美国承诺会保护他。如果蒋介石坚持要对毛主席不利,他还能得到美国的支持吗?美国会不会重新考虑蒋介石是否可靠,这也成了一个问题。
蒋介石明白,在抗日战争期间,他与一些美国人的关系并不融洽,比如史迪威。史迪威与军队里的某些将领关系密切,比如孙立人。孙立人属于亲美的宋子文派系。蒋介石的政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,美国人也有办法对付他。
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苏联的态度。当时东三省都在苏联军队的控制下,蒋介石害怕如果他除掉毛主席,中共就会完全投靠苏联。这样一来,谈判就不可能了。苏联肯定会让东三省归中共管理,甚至可能帮忙防守,这样他就无法收复东北的土地了。
更严重的是,在盛世才背叛之前,新疆实际上受苏联控制。现在国民党控制了新疆,如果与苏联关系破裂,苏军可能会借机进入中国,对付蒋介石。虽然他不怕共产党,但对外国人始终心存畏惧。即使抗日战争结束后,蒋介石这种担忧也没有消除。
最终,蒋介石决定以礼貌的方式让毛主席离开。他说这样做是为了“打动中共和毛主席”。但实际上,蒋介石是个感情不丰富的人,他肯定不是真心这样想的。
蒋介石最忧虑的,实际上是美国和苏联的态度,还有就是共产党那超过一百八十万人的军队。那时候,他对如何对付我们还毫无头绪。另外,我们这边的部队已经和阎锡山等国民党地方势力发生了冲突。对他来说,这个时候开战并不划算。
除了顾虑美苏的态度,蒋介石释放毛主席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自信。那时,蒋介石认为毛主席难以成事,因为他自己拥有三百五十多万的军队,自认为能够战胜毛主席及其政党。
蒋介石是个非常自信的人。到了台湾后,他开始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,并认为自己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真正实施孙中山的民生政策。这表明他意识到了自己过去过于独断的问题。到了台湾,蒋介石确实有所改变,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土地改革,这可以算是他的一个优点。
股票配资专业平台,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,配资知名股票配资渠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