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第三轮中美经贸谈判刚刚收官,中方诚意满满地提议将关税休战协议延长90天。转眼间,美方财政部长贝森特却话锋一转,抛出了一个新威胁。
如果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,将面临高达100%的惩罚性关税。与此同时,特朗普将俄乌和平期限从50天急剧压缩至10天,时间紧迫感瞬间拉满。
美方为何在谈判桌上突然变脸?这场"一石两鸟"的关税游戏究竟要下到什么时候?
作者-山
100%关税背后的"一石两鸟"算盘
这次威胁来得突然,但绝非心血来潮。
贝森特在瑞典会谈中直接点名,如果中国继续从受制裁的俄罗斯购买石油,就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关税打击。
话音刚落,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宣布,把俄乌和平协议期限从50天缩短到10天,从7月29日当天开始计算。如果俄罗斯没进展,美国将启动新制裁。
这套组合拳的精妙之处在于,美方找到了一个"完美借口"。
表面上是为了制裁俄罗斯,实际上瞄准的是中国。
美俄贸易额去年才30多亿美元,对俄加关税根本没多大意思。真正的目标是切断俄罗斯和其他经济体的联系,而中国恰好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。
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约1.0847亿吨,占当年原油进口总量的近五分之一。这关税一加,直接冲击中国能源进口。
更狠的是,美国国会已经为此背书。
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推动的"二级关税"法案获得了84名参议员支持,可对从俄采购能源的国家征收最高500%进口关税。
这不是空头威胁。印度已经"中招",7月30日被加征25%关税,理由正是持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。这是美国首次对第三方国家实施因"俄油交易"而加税的措施。
印度是俄罗斯石油第二大买家,5月进口价值42亿欧元。连"朋友"都不放过,中国会是下一个吗?
美方这么干,还想抹黑中国,说中国买油助长欧洲边境战争,顺带挑拨中国和欧盟关系。
这招"一石两鸟"的算盘打得精明:既能削弱俄罗斯经济来源,又能对华施压,将经贸问题彻底地缘政治化。
三次谈判同一套路,美国急了?
这已经不是美方第一次玩这套把戏了。
回顾三次中美谈判,美方都是一个套路:"谈而不决,决而不行"。
5月的日内瓦会谈上,中美刚谈完"90天关税休战"协议,墨迹都没干,美国那边就悄悄撤了拜登时期的《AI扩散规则》,还升级了全球芯片出口限制。
等于直接违背了共识。被问起来,贝森特一句"中美会谈有点停滞"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。
6月的伦敦谈判更是如此。谈了整整15个小时,好不容易达成了框架性协议,结果关键问题上——比如稀土出口——依然没谈拢。
临到关键节点,贝森特又说要"回白宫请示总统"。
这次在瑞典,又来了同样的戏码。
中方已经展现了足够诚意,主动提出将原定8月12日到期的休战协议延长至11月。但美方没有给出明确回复,贝森特称会谈"具有建设性",但是否延长协议还需总统特朗普拍板。
一句"回国后请示总统",把中方的期待悬在了半空。
在会谈中,特朗普政府惯用的模糊战术,就是制造不确定性,拖延决策。这次延迟签字,很可能是特朗普试图通过制造不确定性,来增加对中方的谈判杠杆。
但美方显然不满足于"签或不签"的游戏,开始玩起了更大的。
特朗普上台后,贸易政策一直很强硬。2025年1月就职,他就签行政令,加征中国、墨西哥、加拿大关税。2月宣布对华10%关税,对加墨25%。
这轮谈判本来是缓和贸易战,但俄罗斯石油成了新梗。
从时间线看,美方的焦虑感在不断加剧。7月14日,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北约秘书长,给俄罗斯50天期限。7月28日,突然缩短到10天。
分析人士认为,这针对的是中国、印度、巴西等俄罗斯石油买家。中国和印度进口俄罗斯油占全球大半,特朗普想通过关税逼他们停手,间接打击俄罗斯经济。
俄罗斯石油收入占国家预算三分之一,出口超60%。如果买家减少,俄罗斯资金链确实会吃紧。但实际效果存疑,特朗普之前威胁委内瑞拉石油买家加25%关税,也没严格执行。
政府打嘴仗,企业忙赚钱
就在官方层面剑拔弩张之际,另一边却是截然不同的画面。
中方外交部回应很坚定:中国会根据国家利益采取能源保障措施,关税战没赢家,胁迫解决不了问题。
7月30日,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,中方将坚定维护自身主权、安全和发展利益。这不仅是对美方的回应,也是向全球释放一个信号。
中国在能源安全问题上不会被外部操控。国家主权、经济安全是红线,谁碰谁受阻。
更有意思的是,就在政府层面对峙加剧的同时,中俄宣布将于8月举行"海上联合-2025"军事演习。
联演结束后,双方部分参演兵力将赴太平洋相关海域组织第6次海上联合巡航。虽然中俄官方声明称"军演不针对第三方",但在中美博弈不断升温的背景下,这场演习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。
中俄之间的战略互信,正以军事协作的方式呈现。美国想通过经济手段打乱中俄合作节奏,但这场军演正好说明了一个事实:合作不受干扰,节奏不被打断。
而在美国工商界,却在采取另一种路径维系经贸联系。
7月30日,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主席芮思博率团访京,与商务部长王文涛会谈。他们明确表示:美国企业高度重视中国市场,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。
这不是孤例。摩根大通CEO戴蒙、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近期也先后访华,释放合作信号。
企业看的是利益,不是制裁清单。政府喊打,市场喊谈,这种"上头冷、下头热"的局面,成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另一种写照。
特朗普想要什么我们中方很清楚,但美国的诚意确实值得深思。
会谈前夕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报道称,特朗普政府已经放宽了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,此举是"避免损害与北京的贸易谈判"。
甚至连赖清德8月"过境"美国一事也被紧急叫停。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美国不同意,毕竟在中美瑞典会谈的关键时刻,美方肯定不会越过中国的"红线"。
这些迹象都表明,特朗普本人也非常重视这次谈判。但在谈判中,美方想要的太多,尤其是长臂管辖。
反映了中美经贸关系的复杂性:一方面,中美在一些领域存在分歧和摩擦;另一方面,两国企业间的合作意愿强烈,市场规律和共同利益驱动着双方保持务实合作。
这场关税战,正在重写世界规则
从"签不签协议"到"买不买俄油",中美之间的分歧已不止于贸易。
这是在全球治理规则和战略立场上的深层对峙。美方试图把关税变成政治工具、战略武器,借俄乌之手施压中国。
但这种做法正在加速一个趋势的到来——多极化。
中国加强与俄罗斯、印度合作,扩大金砖伙伴,开发无美元贸易系统。印度推进与中俄贸易,避开损失。特朗普孤立战术,可能加速中美俄联盟形成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发出警告,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预测新一轮关税战可能使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0.5个百分点。
欧盟贸易委员会表态希望中美通过对话解决分歧,避免将全球贸易体系拖入不确定性。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稳定的期待,体现了多边主义的强大韧性。
市场的反应也很有意思。特朗普宣布威胁后,俄罗斯股市涨2.7%,卢布升值。投资者觉得特朗普可能雷声大雨点小。
油价7月30日涨超1%,投资者在权衡特朗普俄罗斯立场和关税威胁。国际油价因制裁威胁出现波动,布伦特原油期货一度上涨3.2%,市场担忧能源供应链稳定性。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分析,美方将经贸问题工具化体现其战略焦虑,但中国经济韧性强、市场空间大,有能力应对各种外部冲击。
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报告指出,对华高关税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承担,可能推高通胀率1.5个百分点,损害美国自身经济利益。
税基金会估算,特朗普关税相当于每户美国人多交1300美元税。企业如斯泰兰蒂斯警告,2025年关税成本17亿美元。
特朗普政策目标保护美国制造业,减少赤字。但加关税推高物价,美国消费者买单。这种内在矛盾,正是美方战略焦虑的根源。
国际关系专家普遍认为,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,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。
脱钩断链不符合两国和全球利益,理性对话是解决分歧的根本路径。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税率之争,而是一场深层次的价值对抗。
中方则坚持互利共赢原则,强调经贸问题不能政治化,更不能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。无论结果如何,中方都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政治勒索。
关键在于,美方是否愿意放下政治工具,回到规则轨道。天下之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中美博弈,未有终局。
结语
这场看似关于关税的博弈,实质上是全球治理规则的深层较量。美方将经贸问题武器化,反映的是霸权思维的路径依赖。
但历史告诉我们,任何试图通过单边主义改写国际规则的努力,最终都会在多边合作的洪流中被消解。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。
面对变局加剧的国际环境,你认为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会如何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。
股票配资专业平台,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,配资知名股票配资渠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