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汗是指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,表现为时时汗出,不论昼夜,动则尤甚。自汗是临床的常见病症,其中湿热自汗是常见的中医分型之一,但目前却少有专论。国医大师、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杨春波精于内科,对湿热证的发生、发展与诊治有独到见解,认为湿热自汗病因可分内外,外责阳明邪盛、内责湿热蕴蒸。其临证治疗湿热自汗主张立足脾胃,常用经验方杨氏清化饮加减,用药宜外散内清,并重视兼症与兼证的辨治,验于临床,每获佳效。
蒋某,女,85岁,安徽蚌埠人,2020年7月6日初诊,小暑。主诉:反复自汗20余年,加重半月。现病史:患者长期反复自汗,且素易消化不良。近半月因饮食不慎又现胃胀、纳呆,且自汗随之加重。刻下症见:上半身自汗,进食或活动后加剧,甚则汗如雨下,常自备毛巾于身侧擦汗,汗色微黄,胃脘闷胀,不知饥,纳呆,嗳气频,口干喜少温饮,寐差(每晚睡4~5小时),眠浅,不易入睡,多梦,夜尿每晚2次,大便干,小便黄,精神尚可,素腰酸。舌色暗红,舌体胖大有裂,苔黄腻,舌根苔黄浊,脉细濡。既往史: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年,规律服药,自述血压控制尚可(具体不详)。个人史、家族史:无特殊。
西医诊断:多汗症。
中医诊断:自汗(脾胃湿热证)。
治法:清化消食,调气安神。方用杨氏清化饮合达原饮加减:
处方:茵陈12g,苍术10g,黄连3g,枳壳10g,槟榔6g,草果6g,茯苓15g,琥珀3g,炒莱菔子15g,神曲12g,麦芽12g,谷芽12g,炒白芍6g,炙甘草3g。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两次口服。另予保和丸,1次3g,每日3次,饭前半小时温水送服。嘱其清淡饮食,忌食生冷、油腻之品。
7月13日二诊:患者述药后汗量减,汗色不黄,但饮热、活动后仍会出汗,胃胀、嗳气已消。现症见:上半身自汗,饮热或活动后易作,口稍干喜温饮,知饥,纳尚可,梦减,但寐仍欠佳,不易入睡,早醒,夜尿,腰酸,大便调,小便稍黄,舌色暗红,舌体胖大有裂,苔薄黄腻,舌根稍厚,脉细濡。杨春波认为,此时积滞已化、中焦得开,但苔仍黄腻,湿热仍在,故辨证同前。治以清化养脾、益肾潜阳。
处方:茵陈10g,炒白术10g,黄连3g,佩兰10g,砂仁4.5g(后下),茯苓15g,菟丝子10g,龙骨(先煎)15g,牡蛎(先煎)15g,合欢皮15g,琥珀6g,丹参10g,炙甘草3g。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两次口服。嘱其清淡饮食,忌食生冷、油腻之品。
7月20日三诊:患者述药后自汗再减,唯偶有小作,自觉睡眠质量较前转佳(每晚睡5~6小时),入睡改善,腰酸亦缓,夜尿每晚2次。舌色淡红暗,舌体复常,裂纹转浅,苔薄黄,脉细。杨春波认为,此时黄腻苔已退净、湿热得化,患者年逾八旬,现需固本防复,遂治则改为健脾补肾、益气养阴、清瘀潜阳。
处方:黄精15g,党参15g,炒白术10g,黄连3g,茯苓15g,菟丝子10g,枸杞子10g,益智仁4.5g,龙骨15g(先煎),牡蛎15g(先煎),丹参10g,怀牛膝10g,炙甘草3g。14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分2次口服。嘱其清淡饮食,忌食生冷油腻之品。
随访:患者汗止、纳可、寐安。
按 自汗首见于《伤寒论》,其云“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”。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,素有自汗痼疾且随消化不良加重,可见自汗、胃痞、积滞、失眠等多病兼杂。其证分虚实两端,同见脾气虚、湿热蕴、瘀血阻、肾精亏等病机因素,症状范围涉及三焦。然杨春波审症求因,观患者首诊舌苔黄厚浊腻,实乃脾胃素虚加之饮食不节,水湿不运,食积难化,渐生湿热阻于中焦故也。《医宗金鉴》即有明言“厚味过度生湿热”,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又言“饮食饱甚,汗出于胃”。湿热之邪上扰心神则见难寐多梦,内蒸津液则津液外越而见自汗且汗色偏黄、口干少饮,胶结脾胃则见纳呆脘痞,下碍大肠则大便难解。清代医家章虚谷言:“胃为戊土属阳,脾为己土属阴,湿土之气,同类相召,故湿热之邪,始虽外受,终归脾胃也。”
杨春波根据长期临床研究与治疗经验总结提出了“湿热之治,无论内外,皆在脾胃”。因此杨春波居中调衡,认为病涉三焦,当首开中焦,遂拟杨氏清化饮合达原饮加减以清化消食、调气安神。药用辛温香燥之草果、苍术燥湿运脾,苦寒燥湿之黄连直清中焦,清利之茵陈祛湿于下,枳壳调理气机,取槟榔合炒莱菔子、神曲、麦谷芽消食下气、推陈致新,茯苓、琥珀安神化瘀利湿。又因患者首诊见舌质偏红,裂纹纵横,乃湿热蕴久伤阴之象,恐前药温燥再耗阴液,故用炒白芍合炙甘草酸甘化阴暂护阴分。达原饮出自明代吴又可所著《温疫论》,原为治疗瘟疫疟疾所设,然杨春波临证擅引达原饮灵活化裁治疗湿热病证重者。杨春波认为,《温疫论》达原饮条下所述“感之重者,舌上苔如积粉,满布无隙”,其舌苔与临证所见湿热重者之舌苔厚浊腻甚相符合,吴又可用“槟榔能消能磨,除伏邪,为疏利之药……厚朴破戾气所结;草果辛烈气雄……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,使邪气溃败,速离膜原……以后四味,不过调和之剂,如渴与饮,非拔病之药也”,可见槟榔、草果、厚朴乃达原饮之主药,故杨春波临证常活用之气峻力宏,常取佳效。
二诊,患者胃胀、嗳气已消,汗量显减,食欲改善,大便调,梦减,但寐仍欠佳,舌苔薄黄腻,舌根仍稍厚。此乃食积已消、中焦得开,湿热渐化,但苔仍黄腻,湿热余邪仍在。患者耄耋之年,结合症状及舌脉,可见肾精渐亏,故治以清化养脾、益肾潜阳为法。药去炒莱菔子、神曲、麦谷芽、枳壳,改温燥力宏之槟榔、草果为香燥力缓之砂仁,易苍术为炒白术,再加佩兰芳化余邪,菟丝子平补阴阳、益肾填精,龙骨、牡蛎、合欢皮、丹参潜阳安神。
三诊,患者自汗再减,唯偶有小作,自觉寐香(每晚睡5~6小时),入睡改善,腰酸稍缓,夜尿仍有,舌淡红暗,边有齿痕,苔薄黄。此为湿热已退,患者年逾八旬,现需固本防复,遂治改健脾补肾、益气养阴、清瘀潜阳。药用党参、炒白术、茯苓健脾益气;黄精、枸杞子填补肝肾之阴;菟丝子、益智仁补益肾阳、固精缩尿;怀牛膝益肾强腰、黄连清除虚火,两药合龙骨、牡蛎、丹参共司潜阳清瘀安神之效。药尽剂后随访:汗止、纳可、寐安。
杨春波幼承庭训、精于临床、擅发新微,发现外感湿热常见自汗,内伤湿热更是临床导致汗出异常的常见因素。他认为,湿热自汗当首辨内外,临证治汗应四诊合参、审症求因、辨证治之。遇湿热自汗者,更应立足脾胃、因势利导,首重清化去其因、平调寒热纠其偏、调补阴阳固其本。
杨春波特别强调,不可见汗则补,若遇自汗不细细辨之而妄用参、芪、术补气固表,则实证者愈补愈壅、终生他变。诚如南宋陈言所言:“夫自汗……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,无使混滥。”在治疗上杨春波主张立足中焦脾胃,上宣、中化、下利,对湿热之邪分而治之。即在杨氏清化饮基础上加减治疗,湿热上扰见头晕昏蒙、面垢疮疡、失眠心烦等者,酌加广藿香、石菖蒲等清宣芳化、因势利导;湿热中阻见脘痞纳呆、两胁不适者,酌加缩砂仁、苍术、丝瓜络等健脾舒络、运转中枢;湿热下注者见二便不畅、下肢不利者,酌加晚蚕沙、茯苓、茵陈等清利湿热、从下引之,正所谓治湿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(杨正宁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张婷钰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专业平台,专业的正规实盘配资网站,配资知名股票配资渠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